構建企業的哲學觀

 企業經營哲學    |      2019-03-12

企業的本真狀態就是企業的哲學觀,哲學的本真是思,而哲學觀就是思維。企業存在的本真狀態就是社會性生存需要顯現為組織形態,它的思維(哲學觀)就是通過各種形式讓它合理存在。換言之,社會性質的變化,決定企業是否需要存在,或者以何種方式存在。簡言之,假設我們將商業行為通過帶有哲學性的藝術思維的方式展現出來,它的基礎就是社會審美能力已經普遍達到較高的水平后的現實存在。

一如政治哲學觀念那樣,西方所有迅速崛起的國家都是通過專制制度達成的,英格蘭、法蘭西都一樣,德國也是在卑斯麥統一后開始強大。中國與印度的發展就可以看出專制與民主的不同,但是我們需要考慮到啟蒙的作用。也就是說,專制制度只有在初期起到快速發展的作用,在政治經濟學中我們稱之為重商主義時期。

1840年,中國人總結失敗的原因在于,西方船堅炮利,奇技淫巧之物比我們好,但制度、文化還是我們好。解決方法就是在器物上學習,師夷技長以治夷。于是花了五十年打造北洋水師,一遭遇到倭寇幾個小時的時間,甲午大海戰就結束了。

中國人再次總結問題:日本人搞了政治改革,他們的君主專制變了君主立憲,我們也需要從制度上改變。于是維新開始,百日后失敗;辛亥革命再次開始,搞民主共和,革命成功了!可袁世凱奪權還想當皇帝,就發現制度也沒有解決問題。

問題在哪里?

文化!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第三次崛起,中國人找到了阻礙中國成長的罪魁禍首:儒家!五四運動開始,引進民主和科學,德先生賽先生,啟蒙運動浩浩蕩蕩開始。1931、37抗日戰爭開始,啟蒙被擱置!直至今日中國的啟蒙教育仍然沒有開始的意思,思想也只在80年代自由了幾天。

冷戰后世界格局東、西兩大陣營。中國的文革也結束了,改革開放也走了1840后相同的道路:首先買器物搞經濟改革,也就是搞物質發展;80代搞下來搞出問題了,腐敗開始了,于是,開始搞政治改革,就是在制度上建立規則;最后發現現在搞的制度并不比百日維新、辛亥革命高明多少,腐敗更嚴重了!

問題在哪里?

文化,再搞文化。于是,全世界都是孔子學院。

孔子講什么?道德。道德是否可教?這在古希臘蘇格拉底那里是一個哲學問題,知識即美德,他認為人有了知識就知道不守道德對自己不利,所以知識越多道德越高尚;而普羅泰格拉認為知識越多做壞事越大,這一點在中西方都得到驗證。中國的道德建立在情感上的,但這基于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現在農業自然經濟變成市場經濟,它講的是市場經濟的道德(亞當斯密的道德)。

市場經濟強調理性(契約),理性是可教的。儒家并不提倡錢,儒商講信用因為有皇帝在,商人跟權力結合就能形成紅頂商人,皇權起到穩定性。如今已是亂世,沒有絕對權威存在,就沒有儒商的生存空間。現在的儒商就變成腐敗,這就是權貴資本主義。

儒家是有自由的內涵,至于儒家選擇不自由,那也應當是自由的儒家,自由不僅是選擇做什么,而是可以選擇不做什么。

佛教與基督教的差別:相同的都教人放下,不同的是基督教讓人承擔痛苦的能力,這個能力比佛家要強很多。西方中世紀的基督教讓每個人都從世俗社會脫離出來單獨面對上帝,人和人之間的靈魂是平等的,都是自由的,從而建立起靈魂的自由,人的精神被提高了。中世紀以后法權社會到啟蒙運動,自由的等級開始變化,從靈魂的自由到權力的自由到信仰的自由,個人的權利意識建立起來了

基督教以異化的方式教化人類,讓個體獨立起來。而儒家讓人永遠陷入世俗親情與肉體之中,不能獨立。沒有讓人們的精神生活獨立出來,沒有個體的追求。比如追求個人的實惠,是否當權利來追求?這就將人提高了一個層次。啟蒙立足于實用目的,功利思想,落實到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也就是用理性處理財產關系、權利關系;在此之上,藝術宗教才達到更高的精神。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偽善,孔子一直無法解決鄉愿問題。

科學可以揭示傳統道德的虛偽性,比如技術官僚錢學森說畝產十三萬斤,這就是愚蠢。科學有自己的獨立標準,可以鑒定道德的真偽,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還依然有效。教育限制了科學,把它變成技術,變成規則,維護政績。科學在北洋時期,西南聯大時期,錢學森剛回來的時候還有一點。大學要又紅又專,成為沒有科舉制度的科舉教育,科舉制度的目的就是培養官僚,企業建立這樣的教育體系,就會將自己變成官僚機構,無法適應市場經濟。

教育為無產階級服務,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就是為政治服務。知識分子是改造的對象,58年,打下知識分子的傲氣,工人、農民是衣食父母,這就是忠孝立國的方針。政治體制改革是儒家的根基,也就是普世價值的引進,儒家才能起到好的作用,而不是將儒家當作意識形態來利用。這是傳統政治思想,不應該是現代企業思想。

企業經營哲學是企業的一門智慧之學,智慧就是看清事物之間的關系。想要看清事物之間的關系,就需要認識事物,掌握它們的相關性。恩特并非一家學術機構,但愿帶著企業一起探索智慧的界域。

就企業的哲學觀而言,思的范疇首先是市場經濟,它是企業哲學基本構件,思想體系主要來源于政治經濟學而非微觀經濟學,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宏觀經濟。由于政治經濟學是基于西方商業文明條件下形成的學說,所以在前些章節中大體講述了東西方文明與文化狀態下的政治情形。

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如果以企業的形式展開,那么,它就需要有支撐這個形式的內在條件,即,符合這個國家制度的經濟體制。換言之,企業存在的形式需要根據國家政治政制與經濟制度來塑型。例如:掠奪期的市場向初級市場轉型(目前政府努力割斷官商勾結是掠奪型市場向初級市場轉型的信號),企業就必須從掠奪的狀態轉向初步規范的市場狀態。

由于中國政府無力改變遺留下政治問題,而企業作為社會最重要的組織,就需要有政治智慧,承擔起政治轉型陣痛期的任務,即,意識形態的轉變與賦稅的責任。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賦稅與分配的合理性,這是世界級的難題,全球最早的研究實踐發生在中國,即,王安石變法。換言之,企業如何建立合理的員工“課稅”(勞動付出)與員工所得,是一個政治經濟學問題,而不是簡單的交易行為。

同時,各國政治(如古希臘商業立國、中國是農業立國)是按照其自然資源條件確立的,而不同的政治制度下選擇的文化形態各異:古希臘選擇了民主政治,發展了神學、詩學、悲劇、哲學(物理學、數學、幾何學、倫理學、生物學等)、民主政治、雕刻藝術等;而中國發展了儒、法家思想,摒棄了墨家思想。換言之,企業文化中思想的選擇同樣重要,是繼承中國傳統思想還是引入西方人本思想,亦或兼容并蓄。

柏拉圖的政治思想是有個哲學王統治國家,這種思想雖然看起來烏托邦,卻影響著西方后來的基督教思想。中國企業家夢想有本自己的圣經,員工成為教徒;企業的品牌成為圖騰,人人膜拜。但如何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讓它成為圣經、成為圖騰,恩特愿與每個企業家一起學習與分享。

討論企業思想的建立就必須討論到企業倫理觀念,在理想國里有四主德:智慧、正義、勇敢與節制;意思是,擁有智慧的是極少數人哲學王,他們統治國家;而保衛城邦的救士兵需要勇敢;手工業者、商人這樣的一般自由民需要節制;正義就是大家各安其位,這就是柏拉圖的倫理觀念。在亞里士多德那里,為這些美德賦予了倫理(見《尼各馬可倫理學》)的意義,如勇敢不足叫怯懦,勇敢過度是鹵莽。

中國的倫理是指倫常,在現實中與道德混用。企業倫理觀念可以根據現在的文化形態與企業的思想、治理結構相結合,也可以選擇中或西方的倫理思想進行應用。無論做出何種選擇,企業都需要有自己的思想體系、知識結構,這樣才能讓員工有靈魂的家園感。

柏拉圖的靈魂學說有三個部分:理性、意志與欲望;理性就是代表智慧,意志可以增加主見,節制可以控制欲望。企業培養出來的靈魂具有什么樣的品質、能力和性格,在企業家思想里首先要成形。

成功的企業家希望個人擁有高貴的品質,完備的德行與溫和的性格,這樣的靈魂移植到企業是否就是一種企業思想,還是說這僅僅是企業人格化的一種理想狀態?我們站在政治經濟學思想與這個時代的文化土壤上思考。

企業人格化塑造所要追求的目標是企業文化的形態,它擴展出來的新樣式是企業經營的藝術性與品牌化的美學思想,這些思想的匯集最終指向了企業存在的意義,即組織的目標(人的合目的性),也就是企業所承擔的作為社會組織所承擔的人的幸福目的,企業實際上分有了國家存在的目的,而不僅僅只是一個經濟人或經濟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