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哲學成為對企業有用的學問,是這個商業時代人們對哲學提出的問題。以往那些清楚明白的大道理,在一切節奏都要求快的年代變得晦暗不明;人們不再愿意聽“無用乃為大用”這樣深刻的抽象概念,只想知道用在哪里,怎么用,讓大道理服從于小道理甚至于沒道理。
如何理解中西方哲學給人們帶來的困擾,解決企業面臨的一系列的紛繁復雜而產生的思想上的混亂,我們將不斷的進行各種形式的探討,幫助企業在這個復雜多元的文化時代,找到一些管理應用的路徑與方法。
企業經營面臨的三重困境
困境1、科學知識的殘缺與體系形式化
科學成為了這個時代知識的唯一形式,一切的知識都被稱為科學知識,人們尚未從“封建”迷信中擺脫出來,就一頭扎進了科學迷信之中,甚至于日常生活中的說話、長相都用科不科學來衡量。這對于大多數企業主而言,科學到底是什么,如何在企業應用卻還處于一個“哥德巴赫猜想”階段,科學的面紗并沒有完全被揭示。
人們迷信科學是因為相信科學改變生產力,改變人們的物質生活,能帶給人們幸福。事實上,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以后,從土地中解放的勞動力在商業浪潮的裹挾中,活在失業的恐懼之中,成為了永不敢停息的另一種形式的勞動力-服務于讓科學機器正常運轉的勞動力。這一勞動力的轉變,給人們解蔽了一個科學知識的暗箱-科學精神的殘缺。 正是這種殘缺,讓人們從舊社會的“愚昧”發展成為科學精神的愚昧,企業經營在這樣的愚昧狀態中行走,如何看得見企業家精神中文明的曙光?
也正是這種昏暗狀態,企業需要依賴一條科學的繩索前進,好讓這條繩索成為一種光明,照亮企業前進的方向,這條繩索就成為了企業為之依賴的科學體系,盡管它會經?;癁樘自谄髽I脖子上的絞索,讓企業悄然地窒息死亡。因此,我們也稱這條體系的繩索為體系形式化,也可以換一種說法叫路徑依賴。這時候,企業主希望能有一個真的上帝出現,讓自己從全知、全能的傲慢與迷惘中獲得片刻喘息的機會,去思考什么是企業家。
困境2、神學信仰的向往與工具化
裝神弄鬼是中國文化中天人二分思想的世俗表達方式,天人二分的意義是有一個超越者,達到讓人有敬畏心的目的,因為天常是事與敬的對象。企業主通過將自己神化,以期成為超越者,讓員工(鬼)敬畏、順從,從而達到贏利的目的。但這種將倫常當作天常,且缺少天常自律的超越者,如何可能,更不要說我們處于一個主體性猖狂的時代。
事實上神學宗教知識比科學知識離人們還要遙遠,人們普遍接受的是西方的科學技術(還不是科學藝術),在這個無神論的國度,根本就沒有神學的位置(中國是天地人三重交集,沒有人格神,不是西方天地人神四重交集),甚至是作為影響統治的迷信進行打壓的對象,這也就是中國有宗教無信仰的來由。那些整天出入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的信徒,并不相信上帝,或者說他們自己并不清楚什么是信仰。甚至有企業主提出,企業給員工傳播福音(圣經福音書)會不會有利于企業經營管理這樣的問題,正是這樣問題的提出讓企業主們暴露出他們對科學依賴的絕望情緒。
這種情緒的日益增長,充斥著企業主們的整個思想,成為企業經營的心靈之殤。企業就像一座教堂,他們急需要一本圣經,一個法器和圣物,而自己就是成為布道者。如何讓神學工具化,是蹲在企業主心頭經年不散的撒旦。而介于科學與神學之間,還有一條無人地帶,似乎又是一個浩瀚無垠的空間,它燃起了企業主們新的希望,這就是通達存在的哲學。
困境3、哲學思想的茫然與世俗化
擺在企業主面前的哲學問題并不比科學與神學少,同樣面臨認識的模糊性、文化的差異性與應用方法的茫然。熟悉哲學的人都知道哲學是脫胎于神話宗教,是一種看世界的方式,而最早給人們提供世界觀的是神話與宗教。由于神話是用神秘的方式訴諸于神秘性的東西,無法合理地解釋世界,因此古希臘人以自然解釋自然,通過能生的科學的思維方式給事物找到合理的理由,哲學思維就此誕生了。
人們普遍接受的哲學是政治意識形態的哲學,包括晚清民初那些因自尊受難而將中國道學強加改造的西化哲學,哲學也由此面目全非,中國人對于哲學思想的茫然肇始于此。企業主們因過往財富的激增,在意氣風發中對未來顯得信心滿滿,急需要物質精神雙豐收,這讓國學熱插上了一對黃金翅膀,狠狠的高飛了一陣子。在臺灣“名師”的帶領下,大陸“講師”也開始傳經授道,“中國式”管理讓中國企業狠狠地“哲學”了一番,雖然最終無疾而終,但真正的哲學問題卻引起了企業主們的興趣。
這種興趣恰恰成為茫然的起點,想要肅清這種茫然,除非整個教育體系里不再將中國思想撕裂,硬生生的分成諸如本體論、邏輯學或倫理學。我想老莊做夢也沒想到后人如馮友蘭者,會如此拆分他們的思想,而這些后人竟然因拆分先人的思想而被冠以“哲學家”名號。這種順應潮流的世俗化,就像剝了老莊身體上的皮膚,然后讓老莊在狂風暴雨中急奔一樣,老莊的身體無一處不撕心裂肺的疼痛。
哲學在企業的兩種角色
經營哲學的角色與應用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提出一個觀點,不同的文化應該有不同的法(法就是規律,貫穿于一切事物的規律性與必然性)的形式,人的法是根本理性或抽象理性,當它與具體的地區、國家,不同的文化歷史、風土人情、地理位置、宗法制度、民族品格等相互結合后叫做法的精神(一般的法與具體的情況結合,叫法的精神)。因此,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完全適合于另一個國家是不可能的,它一定是具體實際應用的結果,換做哲學的方式解釋就是一般(普遍)與特殊相結合的結果。
換言之,企業經營法則,就需要通過哲學的方式建立起一個普遍原則,在實際的經營中具體考慮企業文化的諸因素,結合起來成為企業經營的法則,或者稱之為企業精神。如果舉例來佐證這一關系,那么,我們瞬間可以想到3M、杜邦這些企業。但我們絕對不會愚蠢到將當下的同仁堂、張小泉甚至華為作為經營哲學的標桿企業。就像我們不會承認《豐乳肥臀》《平凡的世界》是一本好的文學作品,因為這會對俄羅斯文學不公平,也是對我們智力的不自信。
哲學在企業經營中的應用,莫過于它的思維方式、提問題的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哲學面對的是人的幸福,科學面對的是自然,神學面對的是人的無處安放的靈魂。我們不能用科學的邏輯來問人是什么,也不能用神學的方式給科學劃地盤,那些神秘的超出語言界限的就應該交給宗教。因此,哲學在企業經營中的角色與應用,就有它的根本性的規定,這一規定就是企業的精神基礎,它是人的合目的性。
我們可以用哲學的思維方式(理性)來提問題,人類的發展并不是由理性決定的,人的本性是自然本性,也就是達爾文所說的物競天澤,適者生存。既然如此,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也就不存在。那么,推動這個社會發展的是什么?馬克思延著黑格爾的思想往下走,他說,人類的發展是由它背后的生產方式、生產力、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推動的。如果是這樣,企業面臨的哲學問題就顯而易見,如何調和這種關系,或者說如何在自然科學、人類理性、宗教信仰之間找到適合企業內所有人生存的普遍法則?我們最終還是要調動人類的理性,來解決這一感性面臨的問題,而這一解決只能訴諸于哲學。
品牌哲學的角色與方法
“品牌哲學”這個概念是否具有現實意義,在這個語言庸俗化的時代進行辨析可能是無意義的,因為它阻擋不住人們希望通過最高概念的語詞統攝一切商業價值的目的,這種價值所指就是品牌哲學在企業中的角色。
恩特是國內唯一一家從事企業經營哲學與品牌哲學理論研究的品牌策劃公司,唯一是因為這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事業,而在這個時代唯有理想主義才能幫助中國企業建立世界級品牌,恩特的哲學是由其它聰明的人去做當下掙錢的事情,恩特做有未來的事情。恩特的《感性學營銷》就是品牌哲學的一個環節,它的理論框架就是通過哲學(理性)去研究人的感性認識,而人的這種感性就是人的主體性(自我意識)。
關于主體性,人們講述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那些本我、自我、超我,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主體性描述。如此,我們就必須進一步用哲學的方式深刻地認識到自我意識的三個層次,所涵蓋的基本規律:最下面是本我,人的自然能量、心理能量的聚集處,我們稱之為無意識或潛意識;中間是理性自我;上面是做為社會的道德的、倫理的規范的超我。我們由此可以知道,不但人沒有神圣的出生,每個人都不是由理性決定的(非理性決策產生的原因),人是在本我與超我之間達到平衡,本我作為心理能量的聚集,它要無限制,不帶任何束縛地去發泄它?,F在流傳的報復性消費就是這種感性的非理性的本我的發泄。而超我作為社會的倫理的規范一定要把本我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否則人就會產生壓抑失去平衡。也就是說,人的狀態并不都是穩定的感性或者理性,對于品牌而言同樣如此。消費者很難忠于某個品牌,除非這個品牌具有“圖騰”(宗教權力的象征)的象征,而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之困難,它需要持之以恒、堅守承諾、以人為目的。
恩特在做品牌哲學研究過程中,通過文化、歷史、宗法制度、民族品格等多因素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因素對主體產生的差異性影響。一個中國企業想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哲學,就需要將一切對象表象化擺放在面前,進行批判性分析與考察。拿色彩來講,是用中國的五行正色還是五色之墨,是用西方心理學的色彩象征還是宗教的象征,都需要先進行綜合然后判斷。它的前提很簡單,就是你打中國牌,還是模糊的國際化,中國哲學還是西方哲學……